《行书洞庭中山二赋》苏轼作品介绍及画作含义/创作背景

2025-07-09 书法篆刻 389次阅读

今天为大家带来《行书洞庭中山二赋》苏轼作品画作含义希望可以让你对该作品认识有新的灵感见解。

《行书洞庭中山二赋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,此作品以行书形式书写了《洞庭春色赋》与《中山松醪赋》。其画作含义深远,展示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艺,更体现了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观念。苏轼借此赋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,对人生哲理的感悟,对超脱尘世的向往。

创作背景方面,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(今湖北黄冈),期间他深感仕途失意,心情苦闷。然而,他并未因此沉沦,反而寄情山水,以书法和诗词寄托情怀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创作了《行书洞庭中山二赋》,以此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

此作品展示了苏轼的书法才华,更体现了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。在逆境中,苏轼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,这种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《行书洞庭中山二赋》诞生于北宋,是苏轼在创作,创作地点中国,世界著名的书法篆刻,主要材质采用水墨/纸本,作品大小28.3x450.3cm,目前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馆。

作品图鉴

《行书洞庭中山二赋》美术画作介绍

美术画作介绍

中文名称:《行书洞庭中山二赋》

作者:苏轼(北宋)

作品题材:书法篆刻

作品尺寸:28.3x450.3cm

作品材质:水墨/纸本

收藏于:吉林省博物馆

所在地:中国

作品赏析

纸本,行书, 28.3x450.3cm,吉林博物馆藏。此二赋《洞庭春色赋》和《中山松醪赋》,前者作于公元1091年冬,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,二赋笔意雄劲,姿态闲雅,潇洒飘逸,而结字极紧,为苏氏书法特色。

作者介绍

苏轼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,北宋文学家、艺术家、医学家。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。嘉佑二年进士,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,礼部尚书。南宋理学方炽时,加赐谥号文忠,复追赠太师。有《东坡先生大全集》及《东坡乐府》词集传世,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,编有《苏文忠公全集》。其散文、诗、词、赋均有成就,且善书法和绘画,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,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。苏轼的散文为(“韩柳欧苏”)唐宋四家之末,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“韩潮苏海”,也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;更与父亲苏洵、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,父子三人,同列唐宋八大家。苏轼之诗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,又与陆游并称“苏陆”;其词“以诗入词”,首开词坛“豪放”一派,振作了晚唐、五代以来绮靡的西昆体余风。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,惟苏轼故作豪放,其实清朗;其赋亦颇有名气,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借题发...

以上就是关于《行书洞庭中山二赋》的作品信息,想要了解更多书法篆刻、北宋作品,请关注美术百科网,感谢大家的支持。

声明:演示站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QQ11042158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