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为大家带来《端阳即景》陆治作品画作含义希望可以让你对该作品认识有新的灵感见解。
《端阳即景》是明代画家陆治的作品,描绘了端午节期间的景象。画作中,人们正在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,江面上龙舟划破水面,水花四溅,船上的人们挥汗如雨,展现出比赛的激烈与紧张。岸上,观众们簇拥在一起,欢呼声、加油声此起彼伏,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端午节画卷。
创作背景方面,陆治生活在明代中期,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,经济繁荣,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端午节作为传统的民俗节日,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文化内涵,成为了画家们表现生活、抒发情感的重要题材。陆治通过描绘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景,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,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。
画作的含义深远,是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生动再现,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、民俗风情的一种艺术化传承和弘扬。通过这幅画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,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,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《端阳即景》诞生于明代,是陆治在创作,世界著名的花鸟画,主要材质采用纸本,作品大小133.2x64.3cm,目前收藏于上海博物馆。
作品图鉴
美术画作介绍
中文名称:《端阳即景》
作者:陆治(明代)
作品题材:花鸟画
作品尺寸:133.2x64.3cm
作品材质:纸本
收藏于:上海博物馆
作品赏析
《端阳即景图》中坡石用淡墨乾笔疏疏勾出,然后重点刻画萱草、蜀葵、石榴等花果。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画成,勾笔细劲如铁线,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,但温润沉着。后部之石则仅以墨笔渲染造型,加以苔点,颇显生机。整幅画景物前后衬托,错落有致,表现了端阳时节的江南风情。款署“嘉靖癸亥仲夏,包山陆治画并题”,陆治时年六十八岁。钤“陆治之印”白文方印、“包山子”白文方印。陆治晚年清贫,居于支硎山下,种花自娱。若有好友佳客至,即设席花竹之间。此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所植花木的芳姿。
作者介绍
陆治(1496年-1576年),字叔平,别号包山子,南直隶苏州府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弘治九年(1496年)生。世代耕读,其父与文徵明有交谊,遂从学于文徵明门下。早年为诸生,屡试不中,转为书画,善画山水、花鸟。隐居支硎山。万历四年(1576年)去世。后人辑有《陆包山遗稿》。作品有《仙圃长春图》传世。
以上就是关于《端阳即景》的作品信息,想要了解更多花鸟画、明代作品,请关注美术百科网,感谢大家的支持。